专家共识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24(9) : 940-951.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9.005
引用本文: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组.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 [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9) : 940-951.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9.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1 前言
1.1 急性胸痛诊断面临挑战

急性胸痛是成人急诊就诊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据统计,美国2010年有超过7百万胸痛患者至急诊科就诊,占急诊就诊总量的5.4%。我国北京地区的横断面研究显示,胸痛患者占急诊就诊患者的4.7%。急性胸痛病因构成复杂,病情千变万化,疾病谱危险程度跨度巨大,不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及张力性气胸等致命性高危疾病,也包括胃食管反流、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相对良性的低危疾病。临床实践中,应强调"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

对于急性胸痛,医生往往首先想到ACS,然而事实上仅仅不足5%的胸痛患者被明确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近25%的患者为非ST段抬高型ACS (NSTE-ACS)。所以快速、准确地鉴别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即使在欧美国家,在急性胸痛的评估和管理方面也存在高危患者救治不利、低危患者过度诊治的问题。例如,在美国约有5%的ACS患者因症状不典型从急诊直接离院,其中16%的患者因不适当离院导致错失救治时机而死亡。与此同时,因胸痛收入院的患者中,只有10%~15%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约70%的患者最终除外ACS或未发现任何疾病。目前我国尚缺少大型临床注册研究来提供国内相关数据,预计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急性胸痛患者优化处理、危险分层是临床诊治的关键。早期、快速诊断治疗ACS、AAD、PE等致命性疾病,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并尽快合理分流ACS低危人群及其他非致命性胸痛,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是目前急诊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1.2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胸痛患者评估和管理中的作用

近20年来,临床医师可获得的实验室知识急剧增多,能够应用的医学检验项目大量出现,生物标志物研究及临床应用发展迅速,已成为临床上评估急性胸痛患者的重要指标。以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为核心,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eactin protein,CRP)为代表的标志物,不仅能用于疾病的快速诊断和鉴别,也能在危险分层、预后判断与治疗决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cTn检测技术的出现促使了ACS新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形成。另外,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肌缺血和(或)斑块不稳定性等病理生理学过程,在ACS诊断和预后评价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急诊评估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等,虽然均可通过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但由于耗时较长且检测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急诊患者多、病情重且流动性大,中心检测并不能完全满足急诊诊疗对胸痛患者快速实时诊断的强烈需求,因此,床旁检测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它的巨大价值。床旁检测技术(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又称床旁即时检验,是指用轻便的设备、简单的操作、随意的地点,即时快速地提供准确的报告。POCT简化了检验过程,缩短了样本分析前的处理时间和分析后的报告时间,也降低了发生差错的机会,提高了急诊患者的诊治效率。

1.3 编写专家共识的意义

"急性胸痛"病因构成复杂、危险分层关键,急诊医生科学、规范地应用生物标志物的能力大小不一,特别是在联合检测及动态检测方面尚有不足。因此,为了满足临床医生工作需要、规范急性胸痛特别是高危胸痛的诊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急诊领域相关专家,遵循借鉴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结合中国国情,组织编写了本共识。共识包括6个部分,即前言、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止凝血生物标志物、胸痛相关炎性生物标志物及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的作用和意义,以期指导临床医师能早期科学合理分流及救治急诊胸痛患者。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